孙文彩,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高中数学老师,中国现代几何不等式著名研究专家之一,2006年曾因在《美国数学月刊》上提出一数学猜想而引起国内外不等式学术界的关注。

“如果研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在孙文彩看来,他找对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教研相长,他是教育科研源源不断的动力。20多年来醉心于中学教学范畴的不等式研究领域,同时将研究感悟应用到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孙氏猜想”引国内外不等式学术界瞩目
1996年,年仅32岁的孙文彩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人生中第一个数学猜想:华东交通大学刘健教授提出的“100个待解决的三角形不等式问题”中的第22个猜想,“其实运算量不算很大,但是开始时没有找到方法。”在两位热心教授的帮助下,孙老师找到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仅丰富了不等式证明理论,还为中学数学竞赛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途径。
虽然与中学数学领域的内容相关,但是孙老师的研究早已超过学生们可以理解的内容了。目前在不等式的某些方向上已经走到了引领者的位置,虽然相关研究成果“给学生讲没有价值,对高考也没有帮助”,但是研究的体会、经验及其思维方法对教学是大有裨益,孙老师常将研究的观念植入教学,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不单单学会了解题,最重要是学会“解决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他认为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目的。
十年之后的2006年,孙文彩老师提出的一个不等式猜想引起了国内外不等式学术界的关注。《数学问题11250》的“孙氏猜想”发表在世界数学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期刊《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美国数学月刊》)的第11期中。而这个猜想源自于他的一次均值不等式公开课讲授时的灵感。他常常感慨的说:问题来源于教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可以研究。
中学数学不要讲得太深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孙文彩没有放松对课堂教学的探索。课堂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好?在孙文彩看来,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并不存在,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利与弊,所以课堂是动态的,教法是综合的,落脚点是学生主体。
很多人认为高中数学多学无益,有的知识点甚至是一辈子都不会用,学会买柴米油盐买小菜就够了。针对网上曾出现过的让“数学滚出高考”的言论,孙文彩老师也认为“中学数学不要讲得太深,因为数学本身是一种工具,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搞得太偏太难益处不大。”但另一方面,“高考数学除了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选拔人才,所以它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
“我们生活中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其实早在初中阶段就具备了,但我们不可能只接触加减乘除买小菜这样的问题,将来有的人要从事需要更多数学知识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关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孙文彩老师说,不同的人对数学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地否认数学学习。
“有数学思维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更容易变通。”如一次学校拔河比赛时,他根据“力在一条直线上最大”的原理,让学生绷直绳子尾部尽可能让力在一条直线上,结果在比赛中获胜,有学生反驳这是物理知识合力原理,孙文彩老师打趣地说:“力是向量,向量属于数学,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心悦诚服。
校长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刘彩宾校长:
孙文彩用爱心与智慧教书育人,有着良好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也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追求教学的科学与合理,高效与有效,赢得了同事、学生与家长的喜爱与尊重。他坚持校本研修,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潜心钻研教学业务,目前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两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是一位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原文链接:http://szjy.sznews.com/html/2015-09/18/content_3340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