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学校给予我到华师一附中跟岗学习的机会,在这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正慢慢地成长,收获了比知识更丰富的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华师一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是源自于学校人性化的管理,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源于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是我跟岗学习以来的最大的体会和感悟。在跟岗学习中,我听到了更多的真实的常态课,它既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多的花俏。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到朴实和自然。我想,这三个星期我是真真实实,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知识,不仅仅更新了以往对教育理念,还开阔了视野。
在华师一附中,我们2名跟岗学习的老师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款待。第一天校友会的马老师便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动,她说:“只要有任何生活上的需求,只要找我,我都尽我最大所能帮你们解决,让你们在我们华师一学得舒心。”接着便帮我们安排好第二天与指导老师见面的事宜,见面的时间、地点一一帮我们安排妥当。报道完,我便和高老师在校园中闲逛,游走在校园中确实有说不出的惬意。
一、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
园林似的校园在春日里被花朵点缀得五彩斑斓,更显得生气盎然,别具风格的教学楼,在娇羞欲语的花儿的装饰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形成了一种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色。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
行走在校园的走廊内,抬头就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展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温馨提示;没有现场说教,只有渲染熏陶,这些朴实的句子、惬意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鼓励你、引领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处美景是位于校园西处的桃花园,那里有湖,有亭子,有小桥,有位学生在桃花盛开处捧着一本英语书小声朗读。我想,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品质,在这样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中老师们不断领会,通过外在熏陶,内在培养,最终表现在全体教职员工身上的气质,最后形成学校独有的一种精神气息。
二、震撼人心的行为习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现实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可是在华师一我却看到了令人心灵震撼的学生行为习惯。
校园里有书店 、小卖部、奶茶店、西点店、精品店、银行、理发室,还有给学生“开小灶”的小吃窗口等,生活设施完善得像大学。每天下午放学,都有一大波学生走出校门(人数很庞大,至少两百人)买晚餐,我初以为“诱惑”这么多,学生的心思很容易被吸引走,没想到华师一的学生自律性是出奇的强,只有在放学才会看到学生往生活区的方向走,即使是出校门买晚餐的学生都会在晚修前回到学校,不会有学生贪玩流连在外,他们是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些学生到校门口领快递,当初就好奇他们是如何得知快递到学校,后来在与指导老师交谈中才得知,原来学生是允许带手机到学校的,奇怪的是,我每天到不同班级听课却从未发现有一位学生在课间把手机掏出来玩。当规矩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即使不用外在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他们也能走在正道上。我想,这应该是来自于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吧。
当然在我的观察中,华师一的学生也有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就是见到老师不大主动打招呼,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讲礼貌,更尊师重道。
三、匠心独具的教学艺术
跟岗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教师,想要学生信服,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次学习我主要听谌祖享和陈砚堂老师的常规课,由于华师一附中还没有分科,谌老师带了8个班,每周16节课,对于一个年纪较大资历较老的教师来说,教学任务还是很繁重的。我听谌老师的第一节课便是《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恰好是我学习之前上过,所以记忆还是比较清晰的。谌老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出整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了解,接着就开始讲解民主选举中的四种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没有讲过多内容,“直捣”考点,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以及考点的熟悉程度。剩下的时间主要给学生活动,谌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武汉市要选人大代表,每一大组分别是每个区的人大代表,每组推选出一名人大代表出来发表竞选演讲,最后学生投票选择以为作为武汉市人大代表。有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确实让人啧啧称赞,“各区人大代表”所承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武汉的环境问题,第二是中学阶段补课现象,这的确是说出了百姓和学生们的心声啊!活动结束,谌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情感的升华:要理性地投票,最后总结,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谌老师的每一节新课我都有去听,发现谌老师在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不抗拒课堂发言,再挑选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例如在《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中挑选“为提高饭堂质量,是否应该加价”作为听证会的主题,倾听学生想法,带着学生一同分析。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各位年轻老师学习,那就是谌老师上课从不用课件,是真正地依靠“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
第二位我听得较多课的是陈老师,他与谌老师带的班级不同,其中包括了一个人文实验班(分科后的文科班,一个星期四节课),所以陈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更为具体和详细。陈老师习惯用课件,而且每一个课件都是自己亲手做的。虽然陈老师年纪比较大,但是运用电脑手脚非常麻利。上课铃刚响,陈老师就会播放一首高昂的歌曲,吸引学生注意,然后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导入新课,由于有了课件的辅助,以及学生有更好的文科素养,在知识点上陈老师处理得更加细致,更加具体,他更习惯于用自己的理解来分点,这么做让教材的思路更加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一节课下来陈老师至少播放两个视频,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后陈老师会有情感的升华,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就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让学生体会行使投票权应该慎重。高老师与我一同听了陈老师的课,她感叹:“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原来政治课这么有趣,这么有用!”确实,优秀的政治课应该既让学生收获知识,也让学生享受其中。练习课上,陈老师考虑到听课的老师没有练习,就贴心地把题目抄在黑板上,带着我们逐步分析题目,逐一击破考点。在那节课,不仅仅学生了解了如何答题,我也是受益匪浅。
这三个星期,在谌老师的“穿针引线”下,我有幸听到高二、高三年级的课,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从中也吸取了不少精华。但是我知道,急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不可取的,应该先有共性,在谈个性。
临走前,两位指导老师给我很中肯的建议。谌老师在写完学习情况反馈表时,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你还是一位刚成长的政治老师,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对教材要达到多么熟悉的程度,更不要要求学生知识要掌握到哪种程度,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认知特点,无论是你还是学生都一样。高一的学生只要对知识理解了就行,对于高二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些,形成知识网络,能够联系起来,高三的学生应该更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希望日后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而陈老师得知我要走的时候也对我说:“你可以选择轻松简单的生活,也可以让自己变得累一点,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阶段,要让自己过得累一点,只有在付出之后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与成长。”两位指导老师不仅仅给了我教学的建议,更为我指明了日后道路,他们更像我人生的导师。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渐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