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校园 > 学生作品 > 正文

否定“先破坏,后治理”:论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来源:高二(1)班 | 作者:邓蓉 | 发布日期:2015-05-06 】

世界上所有的环境破坏问题,都出现在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换言之,所有国家都走上过或将走上“先破坏,后治理” 的道路。不理会环境而选择“先破坏”的后果,在《寂静的春天》中可以看到。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颤抖得厉害,飞不起来了。这是一个没有气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森林和沼地。”书中描写的那个没有飞鸟、蜂鸣、蝴蝶的悄悄的小镇,引起了理智的人的思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环境保护”极少被提及。人们还在为“征服自然”这一行为骄傲,大肆破坏环境而毫无自知之明。如果人们依然没有意识到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性,滥用DDT,那么人们即将迎来的就是这么一个“寂静的春天”

作者将者“寂静的春天”的罪魁祸首直指DDT:“它们不应该被叫做杀虫剂,而应该称为杀生剂。”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DDT这类杀虫剂是人类的救星,能够杀灭害虫,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甚至是治疗疟疾。然而,应用DDT这类杀虫剂,就像是在于魔鬼做交易:它不仅杀害了害虫,同时也杀灭了益虫甚至是别的生物种类。更可怕的是,随着DDT的大量使用,拥有抗DDT的种类将迅速繁殖,消灭他们则需要更多更强劲药性的DDT种类,最终将导致的结果便是对害虫的束手无策。

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具有全球性的。二十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告诉发展的时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等都发生在这段时期,加上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我们不难看到,环境问题都有一个通性:先破坏,后治理 。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无可避免地,迫切地走上“先破坏,后治理”这条道路。大家都认为,这条道路是社会发展一定得走的路。我认为,靠牺牲环境带来的GDP不是真正的GDP,发展经济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面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破坏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有害无益,全球的经济发展都与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需要全世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在环保者方面,不再有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分,每个国家都应该以保护环境发展为政策,签订世界环境保护的条约,约束那些牺牲环境发展GDP的国家,负起各国保护环境的责任。

其次,在认识到“先破坏,后治理”是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之后,已走过这条道路的国家不能再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正在这条道路踌躇的国家可以停止对环境的破坏,治理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未走上这条道路的国家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永远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环境保护问题具有全球性,我们应该否定“先破坏,后治理”这样错误的发展政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毕竟,与我们生存与共的地球,只有一个!

点评:作者细心观察、思考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紧密结合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描写的人类生存现状,指出环境发展的共性是“先破坏,后治理”,提出不能以牺牲坏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思路清晰,行文流畅,视野广阔。

(指导老师: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