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蕾切尔 卡逊在她的《寂静的春秋》一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二十世纪中期,为了追求庄稼的产量,人们使用大量的农药DDT,使得整个生物链被破坏,鱼儿的虫子生活在这种被污染的环境中,体内都富含了许多DDT,鸟儿吃了这种鱼儿活虫子,都被毒死了。所以,这个春天没有人和鸟儿的踪迹,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因此,这个春天很寂静。”
这个故事很平淡,却让人背脊发凉,然而,当时政府并没有引以为戒,卡逊还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恶意攻击。
找当时的情况看来,这种行为确实很正常,从长期流行于世界上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开始,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岁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都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渐渐地我开始明白这是因为人类文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计划是基于意识是制定。
然而,现在不同了,各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词也开始深入每个公民的心中。
但是,为什么人们已经开始保护动物的植物了,而我却听到了越来越多动物和植物灭绝的消息?
为什么人类已减少无磷洗衣粉的使用,而臭氧层破洞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防护林已建立好了,而沙漠的面积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我们已经减少污染排放了,雾霭却越来越严重了?
是相关部门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吗?在《穹顶之下》中,我们可看出这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
每个人都在说:“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每个化工企业在上市时,都曾承诺过:“本公司会按规定排放污水和废气,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可上述企业与人做到了他们所说的吗?没有,因为空气污染指数在一天天上升,一次性塑料的用量也是只增不减。如此看来,这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而是个人,企业将自己的承诺抛之脑后。
国内如此,国外类似的状况也不少,国际上关于抑制温室效应而签订的协议书《京都议定书》,却在几年后,被美国等国家撕毁,违背先前的协定,这些国家为求发展而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是否意味着国家间的攀比到了一种“至高境界”,以至于连民族的诚信与尊严都可弃之不顾?
我想:这是一个国家乃至每位公民都应深思的问题。
也许,每个民族心中都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世界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我负不负责没多大关系,试问,如果连民族都如此,何况是个人呢?
所以,在此问题上,我认为每个民族都应将自己的私事放一边,抛弃心中错误的想法,团结一致,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去遵守自己曾经的诺言。毕竟,有了家园,才有了我们。除此之外,我们在诚信上也应从小做起。一个民族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人人都实现自己的承诺,我们的环境一定会更加美丽。个人乃至民族的尊严也不至于荡然无存。
俗话说得好,“团结力量大”。所以我呼吁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民族遵守自己的每一个诺言。从这里开始,保护环境。
点评:作者在此文中深刻地探究了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对个人、企业、相关部门以及国家的责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系统的分析。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和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遵守信用、履行责任、团结一致,是保护环境的必要选择。全文思路清晰,饱含情感,行文流畅。
(指导老师:周莉)